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453节

这要是被老爷知道了,非打断她的腿不可,虽然当初她极力的想要拦住小姐,可最终没能成功,还和小姐一起去看灯会。

墨暄虽然长得还行,但他就是个穷书生,和宋公子比起来,那差远了。

千灵对她摆手道:“我会斟酌处理的,你下去吧!”

既然小姐心中有数,小云也就没再说什么,转身出去了。

千灵知道小云好意,可她还是太年轻,看不清形势。

现在的话,身为穷书生的墨暄是无法和富商宋白比,但谁能猜得到,墨暄到时候会不会成为金科状元?

以郁千灵记忆中的墨暄来看,觉得十有八九,金科状元会是他。

一官一商,很显然,论起权利和门当户对,墨暄才是最好的人选。

但,墨暄往后再好,其实跟千灵也没什么关系,毕竟她除了墨少卿,谁也不会喜欢。

至于墨暄的事,千灵先暂时应付一下,目前首要对付的就是宋白,她不能让宋白发现她和墨暄通信。

心中有了想法之后,千灵拆开信封,拿出了信件。

“郁姑娘,这几天你可安好?还记得我们初次见面,你送我的那只灯笼吗?它被邻居家的孩子给弄坏了,不过,你放心,又被我给修好了,和原先的一模一样。”

“看着它,那日我们相见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,科考的日子还有不到两个月时间,过几天有个赏花会,小生希望在临科考期间,能再与郁姑娘见上一面。”

“关关雎鸠,在河之洲;窈窕淑女,君子好逑。”

三封信纸,最后一封的诗词,表明了墨暄想要追求原主的心意。

如果是真正的郁千灵,此时肯定又欣喜,又难过吧!但现在的千灵不是原主,为了郁千灵死前的愿望,现在她还不能太过决然的拒绝。

千灵起身走到卧室,拿出信封和纸,提笔写道:

“墨暄公子,家父发现了我们私信,限制了我的自由,这将是我最后给你的一封信。公子才华横溢,科考必定能登榜首,只希望公子不必挂怀身外之事,心无旁笃的迎接科考。”

此信表明了他们不能再继续通信的原因,以及无法去赏花的理由,又暗示了让他不要怀有什么心思。

之前郁千灵是女扮男装出去的,以墨暄的聪明,自然知道她家对她的管教肯定甚严,不会怀疑这信的内容。

而千灵没有明确拒绝他的追求,是因为科考在即,不希望扰乱他的心。

把信送出去之后,墨暄确实没有再回信,千灵也托人打听到了墨暄的住址,私下看过他,见他并没有消沉的迹象,反而有种,志在必得的样子。

对此,千灵也就可以专心的对付宋白了,不知道阿武那边有没有什么发现?

阿武在宋府当职,每次看到宋白出府的时候,他都借故离开,跟在宋白身后。随着他走到集市,阿武发现他进了一栋楼里。

阿武抬头看了眼那楼上的匾额,思索片刻,抬脚跟着进去了。

里面空间很大,坐了不少人。

阿武环视一周,发现宋白和一女子交头接耳,那女子对他很恭敬,接着他们二人朝里间走去。

“客官,里面随便坐。”肩上挂着个白毛巾的小二,低头哈腰的招呼着阿武。

“好。”阿武对他点头,随便选了个位置坐下。

那小二为他斟了一杯茶,伸手做了个请的意思,转身招呼其他客人去了。

阿武在小二离开之后,趁没人注意他的时候,快速朝里间走去。

他进去之后,刚好看到宋白他们又拐了个方向,阿武悄无声息的跟着。终于在那转角尽头,领头的女子打开了位于那里的一扇门。

宋白抬脚进去,女子立马把门关上,她在转身的时候,阿武看到她脸色苍白,神情有些紧张,往前走了几步后闭上双眼,嘴里不知念叨着什么。

将近有一炷香的时间,那扇门再次被打开,宋白从里面走了出来,阿武感觉他整个人和进去的时候有些不一样。

宋白在出来时,手里还拿着一样东西,他把那东西交给了女子后,抬脚离去。

那女子接过那东西的手有些微微颤抖,但她很快就将那东西收起来,跟着宋白朝阿武的方向走去。

阿武急忙隐蔽起来,在他们离去之后,阿武转身潜进了那间屋子,他看到屋子里很整洁,可地上却散落着女人的衣服。

没再发现什么有用的信息,阿武转身离开那里,并在宋白回府之前,率先回到了府中。

几天下来,阿武发现,宋白每隔一天就会去那栋楼里,每次去那里,都会被那女子带去那隐蔽的房间。

除了去那里,其他时间,宋白都在忙着做生意。

一个星期之后,阿武寻了个给娘亲买药的理由出了宋府,悄悄来到郁千灵的青岚居。

“说吧!”千灵见到他,直接开门见山。

毕竟时间紧迫,浪费不得。

阿武也不拖沓,说道:“小姐,小的这几天注意到宋府的主人宋白每隔一日就会去一次青阁。”

青阁,通过郁千灵的记忆,千灵知道那是个听琴艺的地方,所谓卖艺不卖身。

“那里的老板娘似乎和宋白是熟人,每次宋白去都给他安排一个僻静偏远的房间。而且他从房间出来的时候,容光满面,就犹如新生了一般。我进去查看过,发现那房间里的地上散落着女人的衣服,奇怪的是,那房间里却没有人。”

听着阿武的汇报,千灵沉思了一下,又问道:“还有什么可疑的地方吗?”

阿武摇头,肯定的说:“没有了,其他时间他都在忙着生意上的事。”

千灵点头,对他摆手道:“我知道了,你回去吧!回去的时候小心点,别被人看见。”